佛教与文化 炉峰诗文 匾额书画 摩崖石刻 风情史迹
佛教文化——素食

素食,不等于素斋,并不为佛教所独有,但中国的素食文化与佛门有其深厚的渊源。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地已有素食之风,《黄帝内经》等医书中即记载古人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并视素食为一种美德;老庄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也提倡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很多隐逸的文人志士,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因而追求清气,奉行素食原则。

原始佛教并没有规定僧人吃素,而是随缘随化,因此律仪中并没有禁止食鱼肉的戒条,所以今天的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僧人以及北传中的日本僧人都允许吃鱼肉。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初期,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汉地僧人食素是在1400多年以前,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所以素食是汉传佛教僧人特有的规定。

梁武帝萧衍虔信佛教,曾三度以身舍佛。因其对佛教经典熟稔于心,根据佛经戒杀生的规定,于天监十年,即公元511年,梁武帝写了4篇《断酒肉文》,并在皇宫凤庄门集僧尼1000余众,宣唱此文。此文第一次提出禁止僧尼食一切肉的主张,并以王法治问的强制措施严加管制,从而形成汉地僧人吃素的制度,并一直坚持至今。同时,梁武帝还提倡臣民吃素,并规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用三牲猪头,而改成面粉做的牺牲品。自梁武帝规定僧人吃素之后,佛教倡导素食可谓最力,很多大乘佛教经典明文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之肉,并以因果报应、三世轮回观点论证食肉之过失,因此素食便结下了源远流长的佛缘。

过去,素食常常与持斋念佛联系在一起,佛门净素是素食的主流;但近年来,健康、环保、慈悲、和平理念的推广,使得民间素食成为时尚,甚至成为个人品位高雅、现代意识浓郁和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我国传统素食大致可分为4类,即:

佛素,寺庙里的素斋,注重本色清淡、善巧方便;

道素,讲究阴阳五行、清纯性真;

宫素,以素托荤、富贵典雅;

民素,多为时令野菜、单纯朴实。

佛素为净素,也就是全素、纯素,讲究素料、素名、素形、素味。佛素戒荤腥,“荤”指的是葱、蒜、韭菜等,“腥”是指有生命的鸡鸭鱼肉、虾、蛋等。佛经中荤字不读hun,而读成xun,是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即指此5种蔬菜。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而且在为他人讲经说法之时会有口气,所以禁食。

素食的原料,过去以青菜、豆腐为主;现在已发展为大豆蛋白、小麦蛋白、魔芋、菌类以及海藻提取物等。素食者主要吃的是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干果及种子。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