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炉峰 慈联天下 绍兴佛教 佛界要闻
    · 炉峰禅寺甲辰年龙华法会即将隆重… (04-06)
 
 
〈中国青年》专访学诚法师:出世是为改造世间

 

 

《中国青年》专访学诚法师:出世是为改造世间

 

          

 

有一天,一个青年问学诚法师:您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对世界绝望了,我该怎么办?出家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吗?

学诚法师回答说:出家,是因为对自己满怀希望,对世界满怀慈悲。

法师的话,既显示了他自己少年出家的初衷,也道出了他对出家的认识以及对弟子的引导与教诲。

采访中,学诚法师兴奋地谈到,今天中国人的诸般个性,我们不由发问法师怎样概括他自己的个性,他回答极其简约:忘我。

学诚法师用自己30年不变的追求,践行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出家人使命。

“出世”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超越世间

记者:从平常人的角度看,法师16岁少年就出家了;在成年后,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年少时的选择?

学诚法师:家庭的熏陶,很小我就开始学佛茹素了,对佛法的信心几乎没出现过动摇。玄奘大师的西行求法、弘法经历树立了出家人的榜样,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一生,时时鞭策着我。少年出家后一直受到圆拙老和尚的悉心培养,到中国佛学院读书,又得遇多位恩师慈悲教导,想到恩师们对我成长的教导和恩德,自己没有理由不朝着自己的信仰去努力奋斗,何况还有佛菩萨、三宝的加被眷顾。

记者:19891月,正在读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的法师被推为全国汉传佛教最年轻的名寺广化寺方丈时,为什么出走又被追回,当时都发生了些什么?

学诚法师:当时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德行、能力不能胜任方丈;但时任方丈亲自开车带人追到了福州,让我深觉感愧。想到这是前辈大德对自己的信任和嘱托,不能不全力以赴。

记者:怎样处理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如何做到既能出又能入的辩证统一?

学诚法师:佛教的“出世”主要是出离烦恼、解脱烦恼,而不是与世隔绝。恰恰相反,佛教讲要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行菩萨道,最终圆满正觉。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他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世间、超越世间。

佛教倡导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倡行慈悲不舍众生,就是要以悲智愿行的菩萨精神做入世利生的事业。著名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很多人认为,出家人比较消极,或者说不做事、与世隔绝等等,实际上,在中国佛教史上,不是那么一回事。恰恰佛教是非常积极的,积极入世的。无论是佛教对众生的弘法、传教,还是对社会的慈济、福利,从中都可以看到佛教积极入世的方面。

踏着时代步伐,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记者:据说您被称为中国大陆佛教界的“博客第一人”。怎样让佛教这古老的中国文化与时代结合,焕发时代风采,共同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

学诚法师:在内容方面,首先要让现在的人民准确地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符合当今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诠释,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话来讲解佛经;其次要将中国的佛教基本教义与现代文明,尤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做出符合时代进步与发展要求的选择和决策;另外还要广纳儒、道等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同时要吸收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化,形成合力,完成一体,从而铸造出新时代的佛教文化。这样才符合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让佛教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在传播形式方面,佛教要能够适应时代的步伐,要有勇气接收新事物和科技传播的新手段。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能够让现在的人们非常便捷、非常喜欢、非常准确地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我在2006年开通了“和尚博客”,至今出版《和尚?博客》系列书将近100本。我们2008年开始建立了中、英、日文的“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站;后来我在2009年开通微博,2011年又推出包括中文在内的英文、日文、韩文、俄文、法文、德文、德文和西班牙语等八国语言微博。今年2月份,又组织出版《和尚?微博——北京龙泉寺的365天》,书中用8种语言记录了龙泉寺2011年每一天的活动。我们通过多语种微博、网站、博客、书等文化纽带,把佛教同社会连成一片,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同时我们将自己团体所发生的一切忠实记录下来,给后人也有启迪借鉴的作用,这同时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另外,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寻找佛教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切入社会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比如我们在2006年成立了“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开展了捐赠衣物、贫困助学、赈灾等多项活动,为佛教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找到了新的途径。在2009年成立“龙泉讲堂”,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为信众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记者:大家看到,法师在社会上担任了不少职务,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工作太忙,经常每天睡眠两三小时,不觉得辛苦吗?

学诚法师:也不是每天都会那么忙。事情多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进行调节。

第一,我平时用30%的心力考虑现在的事,70%的心力考虑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经考虑过,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经常考虑将来的事,同时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尽量今天做完,不要拖。这样就不会有太大压力。

第二,做事以“总别、本末、轻重、缓急”为原则,这样有总有别,有本有末,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事情一件一件做,做完了就放下,这样就不会觉得很辛苦。

第三,我们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修行,练习定力,内心专注,就不容易觉得累。有的人没做什么事也会觉得累,就是因为内心散乱,不专注。

第四,出家人要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宗旨和目标很明确,我们要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是出家人的本份,怎么会觉得辛苦呢?

第五,当然累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调整,比如静坐。

记者:法师指导多次向社会捐款捐物,自己的一件袈裟却穿了十多年,是在做真正的苦行僧吗?怎样解释俗世人眼中的苦行僧?

学诚法师:佛教一贯不主张发展凡人的炽盛欲求,不择手段追求五欲享受来满足它。佛教向来也不提倡“极端苦行”,自以为那种苛刻地虐待自己是“无上大法”,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妨碍修行。我们既不能极端苦行,也不可奢侈糜烂。为保持绵绵密密、恬谈安详的向道心,棉布御寒,夏衣遮体,管他是不是“时装”;五观堂里,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即使不是美味佳肴,也会可口惬意,不会计较有没有“味精”……

修苦行,不仅仅在外相,对心理上的贪婪心作对治才是真修苦行。如果仅仅是在吃、穿上吃苦,更苦的人有的是。

惜福,是一个重要具体的因果观念的表现。所谓“福气”、“福报”,要曾造有福业才能得到。现在很多人,物质享受丰富,乍看似乎福报很大,可是,他们不知道爱惜,竟日尽情无度地挥霍,精神空虚,生命的潜在状态其实很糟糕。弘一大师经常劝人“惜福习劳”,这是值得奉行的。 

 

来源:20121001日 《中国青年》(文:韩春丽) /佛教在线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