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愿法师:破解当前佛教问题 促进当下社会和谐

 

满愿法师:破解当前佛教问题 促进当下社会和谐

 

2016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同时要求宗教界人士必须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何为宗教中国化?理解了这个概念及历史过程,便能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众自觉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新时代发挥宗教的独特优势,为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佛教中国化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对佛教中国化作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相互交流、共享共生中得以完成的。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生根于中国。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本土文化带来冲击,同时也对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发展过程中,佛教始终坚持着中国化的方向。

纵观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史,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

两汉魏晋时期的初传。这个时期佛教传播并不顺利。汉代崇尚儒学,汉末以后老庄玄学思想盛行。佛教作为外来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抗拒和排斥,儒家认为,佛教是与尧舜周孔之道相对立的夷狄之术。然而,佛教并没有排斥儒家、道家思想,而是善巧方便地与中国文化思想相融合,并依附神仙方术、魏晋玄学,积极化解了与儒、道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佛教般若学派的六家七宗

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化佛教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战乱频发、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们思考人生、思考生死,希望有一种新的精神家园能够皈依,以此避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佛教智慧和普度众生的精神,迎合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社会开始广泛接纳与吸收佛教,佛教迅速传播。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强盛的时期,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繁荣,中西文化融合,中国化佛教开始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在这个时期,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中国成为世界上佛教最为发达的地区。禅宗、法相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三论宗、天台宗、密宗等诸宗并弘,并逐渐演化为诸宗融通,最终形成了以禅净合一为核心的各派大融合。中国化佛学体系的逐渐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基本完成,中国佛教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新阶段。

入宋以后,中国化的佛教逐渐衰落,表现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佛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随着其自身理论精华被宋明理学所吸收而在理论上少有创新,陷入停滞。由于禅宗和净土宗的盛行,佛学表现出了教禅合一和禅净融合的趋势。到了明清时期,居士佛学开始兴起,佛学研究团体也开始出现。到近代,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思想,为近现代佛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佛教中国化,亦即佛教儒学化!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出现,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相继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历程初步结束。尤其在宋代,这是佛教被彻底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阶段!佛教中国化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固有的强大包容力,中华民族有比较淡薄的宗教观念,而佛教传入时恰好又填补了我们古代哲学思想、性命修炼上的很多空白。在这些原因综合作用下,14世纪以后的明代,终于诞生了佛教中国化的结晶,儒释道三教融汇的禅宗。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传播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在冲突中互相排斥、吸收和融合,才能形成最终的稳定形态。佛教传入中国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个阶段。

历史进入了中国新时代!新时代佛教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作为新时代的佛教要遵循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提高认知、挖掘教义,自觉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当前影响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遵从历史上各朝代宗教治理的规律,充分尊重宗教界人士、大力支持宗教事务发展。60年代后期,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对宗教进行革命,宗教活动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19号文件的颁布,宗教工作得到重视和恢复、发展。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宗教特别是佛教发展存在如下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佛教中国化发展。

佛教商业化气息浓厚。如投资建造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和寺庙,通过这个方式来聚敛钱财。将寺庙作为一个赚钱的工具,把它承包甚至推向资本市场,要打包上市。一些不是佛教的寺庙举行佛教活动、道教活动,来收取门票、收取布施,乱设功德箱、乱烧香、乱放生等等,通过这个方式来赚钱。一些佛教的僧人受商业化的影响,戒律松驰、追名逐利,通过各种方式追求钱财。

财务工作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如原始凭证弄虚作假。有的滥发款物开成劳保用品、办公用品或加班工资等,以虚假的发票报销;坐支现象普遍,由于捐赠收入主要是个人捐款,很大一部分捐款是现金,很容易产生随意挪用,坐收坐支的情况;抵库现象严重,实际收支情况与账面记录不符,造成资金流失;库存现金数目超额,出于募捐需要,有时宗教场所进入大量现金,常会保留一定数目的现金以作备用,库存额度过大。捐赠资产不入账,固定资产未建立明细账和卡片账;捐赠物品无台账,无出入库记录。部分寺院当家师傅任意支配佛教基金会资财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住持重视佛教教务,被动执行政务。当今绝大多数寺庙住持忠于职守,热衷于佛教传法。如以寺院为主、以自修为基础的封闭性很强的修行体制,形成山门内外两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状态,减弱了宗教职业人员的社会感染力和佛教文化的魅力彰显。佛教寺院在修行生活化、简易化、大众化并因此而引导民众信仰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有的住持对佛教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宗教场所等认知有误,认为是搞政治、宣传无神论。表现为忽视政务活动,甚至被动执行政府宗教部门的部署,如星级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慈善周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文明城市等活动。

多数住持知识面窄,创新发展能力欠缺。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当前宗教工作采取之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宗教活动既不压制,也不放纵,这对于广大佛教特别是比丘尼弘法事业的利好消息。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僧人特别是住持局限于认识不足,在与新时代社会结合中,有的无动于衷、有的反应迟缓、更多的则是创新不足,表现为仍旧囿于日常的弘法修行之中,适应新时代、结合新时代、助力新时代,则无所建树。

三、主动适应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那么,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佛教的中国化实践应如何进行?

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首先要做到政治认同

这是一个跟谁走、怎么走的问题。宗教界人士要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坚持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宗教活动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对教理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要厘清宗教与宗教中国化的概念,摒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宗教就是搞政治、就是宣传无神论之错误观点。宗教界人士特别是寺庙住持要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侵润宗教。

当前全国人民最大的政治认同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广大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要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凝心聚力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坚持中国化方向,就要与当下社会适应

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向而行,同心同德。宗教只有同社会相适应,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宗教适应社会,就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实际相结合,在宗教观念、制度、组织等方面主动进行调整,从现实社会中吸收新鲜营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宗教界人士特别是寺庙住持要学习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用科学思想、科学技术、科学装备来加强寺庙建设,要加强寺庙财务管理,按照国宗局七号令要求建立财务五项制度,落实好财产管理、财务收支和财务规定。坚决摒弃佛教商业化,积极配合党和政府治理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坚决维护佛教清净庄严形象,促进佛教健康传承发展。

坚持中国化方向,要做到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中国佛教是外来宗教本土化最成功的宗教,因为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其慈悲济世、众生平等的教义逐渐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适应,在教义、宗派、仪轨和修行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特征,乃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教界要支持不断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创新再造,让佛教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要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解释,提供弘法利生、慈善事业、寺庙管理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教义,创新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结合、新做法,成为佛教参与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之力量源泉。

坚持中国化方向,要在促进社会和谐有所作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佛教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应当在缓和因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佛陀曾经教导我们要报四恩。报国土恩,就是要爱祖国;报众生恩,就是要爱人民;报父母恩,就是要尊敬老人;报佛恩,就是要依教奉行,要为人类作出贡献来,达到爱教的目的。要报恩就要修好供养。佛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主张要和合,佛教的六和生活就是缓和和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和合团结,就离不开我们佛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思想和慈悲的胸怀。

要传承和发扬服务社会,利益他人的佛教慈善传统,主动参与扶贫帮困,为困难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众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积极参与辖区文明城市、环保建设、平安首善等创建活动,为辖区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新时代佛教的作为。

(作者满愿:徐州市佛协副会长、泉山区政协委员、普照寺住持)

来源:20181112日 佛教在线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