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释名 佛教宗派 佛教礼仪 佛教典藏 佛教节日 大德高僧

 

佛陀十大弟子——各称第一
【字体:

释迦牟尼有十大弟子,各有独特的本领,分列如下: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出生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一处村庄中,婆罗门种性,当初母亲怀上他的时候,也随之具足了智慧、辩才。舍利弗的舅父俱絺罗本是婆罗门中的大雄辩家,结果却辩不过自己的妹妹。因此,俱絺罗在舍利弗尚未出世前,就觉察到他一定不是寻常人物。

舍利弗年轻时,依止当时的大学问家删阇耶。但他精通了老师所知的一切,自己有许多徒弟追随后,仍感觉所学未达究竟,总希望有更好的老师能够依止,便与好友目犍连约定,谁若见到贤德的老师应该互相通知。

佛陀的僧团到王舍城行化,舍利弗在街上被马胜比丘乞食的威仪所折服,便带领弟子随佛出家了,并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须达多长者在舍卫城买下祗陀太子的花园,作为讲经精舍的建筑用地,并要求佛陀派一个督导工程的人。佛陀便将这个重任交给了舍利弗。精舍才动工不久,许多外道不理解佛法,便劝说须达多长者不要供养佛陀。须达多长者深信佛陀,无论如何也不听他们的。诸外道为说服须达多,就要求和舍利弗辩论,他们认为只要辩赢了舍利弗,佛弟子也就没有脸面再来了。

舍利弗觉得这是一个弘扬正法的因缘,便答应了外道的挑战。他以一人之智慧辩才,胜过了舍卫城中一切的外道。很多追求真理的外道心悦诚服,反而皈依了三宝,甚至随佛出家。经过这一番周折,建造精舍的违缘消除,很快就完工了。

舍利弗是佛陀的上首弟子,被尊为“智慧第一”,但他从未因此自高自大,对于佛陀的教诫从来没有一丝抵触情绪。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要求出家,佛陀就令他依止舍利弗出家为沙弥。有一次,舍利弗领罗睺罗外出托钵乞食,罗睺罗因居士供养长老比丘、沙弥好坏不同而不平。佛陀当面批评罗睺罗没有平等心、安忍心,又单独开示舍利弗不能只顾自己乞食如法,也应注意“六和敬”的僧团应当均分利益,不应令居士供养时产生分别心。

舍利弗恭敬的接受佛陀的教诫,以后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舍利弗在僧团中的威望很高,提婆达多分裂僧团时,一部分比丘智慧微少,受提婆达多所骗,追随他而去。阿难劝说提婆达多不要这样做,并未起任何效果。佛陀随顺因缘,便去深山林中安居,僧团三月结夏即是由此因缘而制。后来舍利弗听说这件事,便往被分裂的僧团中,说服了那些暂时迷失的人,将他们带回佛陀身边。

舍利弗一生精进行道,四十多年间度化了无量有缘众生,晚年观察到佛陀将要涅槃的因缘,因不忍亲见,便请求佛陀准许他先灭度。在得到许可后,他就回到故乡迦罗拏迦村,对自己的亲眷进行了最后的教化,之后便安详进入涅槃。

 

神通第一摩诃目犍连尊者            

目犍连是舍利弗的好友,两人同学于外道门下,并互相约定:谁能依止更高明的老师,便互相转告。舍利弗准备追随佛陀时,目犍连被他说服,也带领自己的徒众一同随佛陀出家了,并且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目犍连通过修行,现起种种神通,他能听大千世界中种种声音,看见大千世界中种种事情,能了知众生的心念,能在空中飞行往来,能知众生往昔宿命等等。神通虽不能解脱,不是修行的根本,但在解脱者的手中,却成了弘法的手段。

一次,目犍连尊者观察到王舍城的妓女“莲花色”得度因缘成熟,便来到她所在的一处园林。莲花色正与许多男子在林中嬉戏,其中有几个男子远远见目犍连来,就挑拨莲花色以美色毁坏出家人的戒行。

莲花色觉得这很好玩,便前去诱惑。目犍连尊者了知她的心念,以神通力浮在空中。莲花色震惊于他的大神通,不由自主跪拜在地。目犍连首先打破她对自己美貌身体的执着,说那不过是一堆血肉筋骨粪便等不净物的集合,然后要她不要再沉溺于欲乐中,而应忏悔修行,这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

莲花色并非生来无耻,是因早年情感上有极其痛苦的经历,才以欲乐麻醉自己的,目犍连的一番开导终于触动她的善根,便向尊者忏悔后,去见佛陀请求出家。因目犍连的因缘,她走上了解脱的道路,后来成为出家女众中杰出的弟子。

目犍连以神通调伏外道,救度有缘,也因过度依赖神通,遭到过佛陀的批评。

拘萨罗国王波斯匿王有一个儿子,叫做琉璃王子。他因小时候受过释迦族的轻蔑,发誓要雪此恨。他长大后从兄长祗陀手中抢过王位,几次发动军队攻击迦毗罗卫国。前几次由于佛弟子的祈请,佛陀坐在琉璃王进军的路上,免去了释迦族的灾难。最后一次,佛陀见灭族因缘已经成熟,无法可救便没有再阻止。琉璃王的大军攻破迦毗罗卫,开始屠杀。

目犍连虽听了佛陀关于“神通改变不了业力”的开示,但终究不死心,便以神通力飞入城中,将许多释迦族人装入自己的钵中。结果飞到城外打开看时,已经化为血水,并未救出一人。目犍连慨叹佛陀智慧的同时,也对“神通不是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犍连以天眼观察到母亲死后堕入到饿鬼界中,就以神通力入饿鬼界,将一钵乞讨来的美食布施母亲。但其母业力太重,饭至嘴边即化为火炭,更增痛苦。目犍连神通虽大,此事也无计可施,只得请求佛陀解救之法。佛陀开示说,饿鬼之报乃是悭贪之业所致,若能在佛欢喜日结夏结束时供养僧团,以此广大布施福业,方可使之解脱。目犍连依教奉行,果然转变其母业力,使她转生至安乐处。

目犍连以神通弘法,名声极大,遭到了外道的妒忌。他晚年有一次入伊私阇梨山静坐时,当地外道起了瞋恨心,便纠集多人攻击尊者。目犍连当场被打得支离破碎,待外道离去,才以神通力恢复身体。他观察到涅槃的因缘成熟了,便找到好友舍利弗。舍利弗为他为什么不用神通逃走,目犍连回答,这是往昔罪业成熟的结果,当时竟然丧失了神通。之后,目犍连对徒众作了最后的开示,便进入涅槃。

摩揭陀国国王阿阇世是皈依佛陀的信徒,听说目犍连尊者被害,大怒之下将外道凶手全部投入火坑!

 

 

头陀第一摩诃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属婆罗门种,是父母祈祷毕波罗树神后诞生的。他修行习气很重,年青时志在求道,不着欲染,遵从双亲之命娶亲之后,一直与妻子分床而卧。他的妻子也有同样志向,便约定若以后他能寻得明师,就一同出家修行。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时,摩诃迦叶去竹林精舍听讲,顿时生起信心,即追随佛陀出家,并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因摩诃迦叶的祈请,佛陀开示了头陀行,即十二种令身心清净,可致解脱成佛的法要。大意是说,修行比丘应住在远离聚落的寂静处,应披染衣,日中时入聚落托钵乞食一次,其余时间皆应在抛尸地、树下或露地结坐修行。

摩诃迦叶一生一直严格奉行头陀行,因此被称为“头陀第一”。摩诃迦叶,为给贫穷的人种福报故,专向穷人乞讨。有一次他在王舍城托钵时,见到一位穷苦的老妇人,便求情她布施以种福田。老妇人很感动,但除了一碗发臭的汤,并无余物。摩诃迦叶并未嫌弃,欢喜接受了臭汤的供施,并认真为她回向。老妇人以供养他的福报,死后投生到欲界天去了。

在诸圣弟子中,须菩提尊者怜悯富人,觉得他们只知挥霍,不知种福田,早晚会得穷苦的恶果,于是就专门向他们乞讨,为他们种福田。本来乞穷乞富,解脱的圣者毫无分别,但下面一些信众却各偏一边,产生了争执。佛陀因此而制定,乞讨时不得择贫富,应逐户依次乞讨。摩诃迦叶对此恭敬奉行。

摩诃迦叶总是住在寂静处的树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尸陀林,随着他逐渐衰老,佛陀建议他可以住在精舍中。摩诃迦叶谢过佛陀的好意,说已经习惯了头陀行的清凉自在。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住持佛陀教法的。

佛陀入涅槃后,摩诃迦叶支撑起整个教法,组织五百位阿罗汉,结集佛陀的教法,形成了三藏,保证了正法的延续。化缘将近时,他将弘法的重任交与阿难尊者,依佛陀吩咐至耆阇崛山中入定,等弥勒菩萨降生娑婆示现成佛。

 

说法第一富楼那尊者            

富楼那属婆罗门种性,是父亲祈祷大梵天王之后所生。富楼那出身富贵,但却不乐世俗生活,年轻时便与朋友一道走上修行之路。佛陀成道后不久,在鹿野苑弘化期间,他前往听法生起了信心,就随佛出家,之后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佛陀诸弟子中,属富楼那言辞美妙,善于表达法义,有许多顽固的外道听他说法后,都会改变态度。富楼那曾在佛陀前发誓,为弘扬正法利益众生,会不知疲厌地说法。此后,他一直守护自己的誓言,说法时不在乎名利,不管选择对方身份如何,只要是有得度因缘,便为他们解说。信众中被他言辞吸引而产生信心,乃至证得果位的很多。

当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阇世软禁起来时,佛陀感知到他虔诚的祈请。富楼那与目犍连便奉佛陀之命,以神通力飞入狱中,为频婆娑罗王受了八关斋戒,并说了修行之法,令他得到了心灵的安宁和后世的解脱。

对于传播佛陀的法音,富楼那尊者从未感到疲厌。一次,他因怜悯输卢那国人充满邪见,不知解脱之法,想去那里弘法,便请求佛陀允许。佛陀很赞叹他的志向,但担心输卢那国民风刁蛮,自己的弟子若去那里,会有生命危险。

富楼那为法忘躯,哪里在乎这些呢?佛陀知道以他善巧的说法能力一定不会有问题,但想看看他的毅力如何,就问:“若那里的人不接受你的教导,反而骂你,打你,用刀刺你,乃至取走你的性命,又该如何呢?”

富楼那说打骂乃至杀掉我,都没有什么,遗憾的是不能再报答佛陀的法恩,及对他们有法的利益。佛陀赞叹了他,并同意他前往。富楼那观察缘起正确,他在那里收了众多弟子,建立了诸多修行的道场,“说法第一”的美誉也因此广传开来。

 

解空第一须菩提尊者            

须菩提尊者降生时,家中库藏、器皿皆空,之后又恢复常态。父母请教占卜者,占卜者说他的这个孩子是因“空”而生。

须菩提从小聪明过人,很快通达了世间学问。当佛陀行化到他的故乡时,他的父母放弃了婆罗门的信仰,皈依了佛陀。须菩提惊奇于佛陀的感召力,就去探望,当看到佛陀庄严的形象,听到其妙法时,顿时生起信心,追随佛陀出家,并很快通达了“空性”之理,证得了阿罗汉果。

佛法中所说的“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是“显现却没有自性”。以梦境为例,梦中的人、物等形象并非没有,但毕竟是虚幻不实的。佛陀所说“色即是空”、“诸法空相”的道理,即是说世间的一切皆如梦如幻,虽有其显现,却没有其自性实质。若对这种道理生起定解,就算认识了空性,或说自性、法性等,就生起了般若智慧。

佛陀宣讲的般若类经典,就是直说“空性”道理的。现在汉地流转非常广泛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是在须菩提祈请下宣说的。须菩提在祗树给孤独园中,听闻佛陀宣说般若妙理,欢喜得涕泪悲泣,深契其机,因此被称为“解空第一”。佛陀在法会上,亦曾令须菩提代替自己,向诸大菩萨宣讲空性的道理。

 

论议第一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尊者出生在古印度阿槃提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中,天资聪明,年少时与博学的兄长辩论获胜而名声渐彰。父亲见迦旃延才智过人,便把他送到频陀山,拜阿私陀仙人为师。阿私陀仙人即是他的舅父,很喜欢这个外甥,便将所知倾囊相授,迦旃延很快通达师父所教的一切。阿私陀仙人临死时,对他说:“按我推算悉达多太子就要证得无上菩提了,他会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我是没有福气听受他所领悟的妙法了,你一定要去继续随他学习!”

起初迦旃延自恃聪明不肯前往,后来由于碰到了解不开的难题,才去请教佛陀。当他见到佛陀的威仪时,傲慢之心全消,又听了佛陀的解答,更是法喜充满,当下证得了阿罗汉果位。此后便追随佛陀出家,成了弘扬正法的骨干。在他得道后,往昔通达的外道典籍,就成了度外道的手段。凭着非凡的智慧和无与伦比的辩才,许多人纷纷皈依佛门,出家实修。

摩偷罗国王崇信婆罗门教,反对佛法。迦旃延便一人前往,事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无比的耐心、口才说服了国王。

迦旃延从阿槃提国返回舍卫国途中,见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号哭。尊者心生怜悯,问她出了什么事情。妇人说因为太贫困没有办法生活,只好来自杀。迦旃延慈悲的开示她,心灵的快乐是与富贵没有关系的,若实在厌恶贫穷也可以通过布施改变,就要她为自己打一钵水以为布施。妇人被他的话说服了,打消自杀之念,对佛法生起信心,并且以供水之福报死后转生至忉利天。

迦旃延就是这样以出众的口才,简洁的话语,解决人们内心的疑惑、痛苦,令人对佛法的道理生起正信,因此被称为“论议第一”。

 

多闻第一阿难尊者

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堂弟,在佛陀成道的那一天降生。当佛陀回乡说法时,他与王子跋提、阿那律等人一起随佛出家。佛陀年事渐高,众弟子认为佛陀应有常随侍者照顾,便请年轻、心细、记忆力强的阿难担当此任,此时他才二十多岁。

阿难尊者为避免讥嫌,提出三个条件: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不要穿;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他可以不随侍而去;不是去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去见。佛陀欣然允诺,从此一直侍奉在佛陀身边,对于佛陀任何时候宣讲的经典,都熟记于心,因此得“多闻”之名。

佛陀涅槃后,由于要集结佛典,阿难赶往王舍城外集结地,但因当时他未证阿罗汉果,被摩诃迦叶尊者挡在外。摩诃迦叶当众指责阿难犯有种种过失,比如劝佛接受女众出家,致使正法住世时间缩短;佛欲入涅槃前,曾表示有长寿之法,但阿难没有及时祈请,致使因缘错过等。

阿难作了解释后,摩诃迦叶要他尽快证果,才能进入集结场地。阿难在师兄的棒喝下,打开心结,精进办道,于当天断除烦恼,证阿罗汉果。摩诃迦叶这才让他升座,诵出随侍佛陀时听到的一切经典,经藏才因之流传下来。

摩诃迦叶至耆阇崛山入定后,住持正法的大任就落到了阿难头上,他不辞劳苦随缘往来于各地广度众生。弘法之中,阿难尊者也渐渐老了。一日,他与诸比丘在竹林精舍结坐,忽然听到有一比丘念诵道:“若人寿百岁,不见水白鹤,不如一日生,得见水白鹤。”

阿难听了,连忙纠正:“你诵错了,佛陀不是这样说的。原诵应是:若人寿百岁,不了于生灭,不如一日生,得了于生灭。”并批评了这位比丘乱诵经文之过。

那个比丘听了阿难的指正却不信,反而回去问自己的亲教师。他的亲教师就说:“阿难老了,记忆力不行了,他的话不可信。你只管按我说的去背诵就好。”

阿难得知此事,慨叹佛陀及诸圣弟子纷纷涅槃,正法也渐渐隐没,自觉化缘已尽,便欲入涅槃。为避免死后,摩揭陀国与毗舍离国为争其舍利开战,阿难便在两国交界的恒河中间,腾空示现神变而入涅槃。

此举感动两国王,两国紧张对立的局面被缓解了。双方各取一份舍利,起塔供养。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堂弟,在佛陀返回家乡弘法时,发起了出家之心。他的兄长摩诃男也想出家,阿那律劝说自己的兄长说:“你已立了不少战功,国家也需要你,父母也得靠你孝养。而我的性情只适合僧团的生活,对于世俗的喧嚣实在没有办法忍受!”善良的摩诃男被弟弟说服,同意让他出家。

阿那律出家后昏沉多,有一次在佛陀讲经时打起瞌睡来。佛陀当即批评他,如此好睡犹如螺蛳蚌蛤之类,以这种不良的缘起,恐怕会感得愚痴坚固,多生多世不能听到佛法的果报。

阿那律虚心接受佛陀的教导,发誓终身再不睡眠。由于用功过紧,阿那律得了眼病。佛陀要他放松心态,并请耆婆为他医治,可阿那律为守诺言,仍旧坚持不睡,不久就完全失明了。

失明的阿那律心中虽无烦恼,生活上却有许多不便。一次他的披单破了,几次想修补,但因看不见只得作罢。佛陀得知这件事亲自为他缝补披单,并指导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精进实修,不久就证得天眼通,并证得了圣果。所谓天眼,就是不分远近内外,也不论有无物体隔离,只要想看就可以看到要见之物。阿那律的肉眼虽然失明,但借助天眼,却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因此被称为“天眼第一”。

 

持戒第一优波离尊者

优波离尊者属于首陀罗种性,在古印度是最低阶层,最受社会歧视的人。优波离没能接受好的教育,只是掌握了一门生活技能——剃头,后来进入迦毗罗卫国王宫,负责为释迦族的小王子们理发。

优波离心地纯良,本性忠实,很得跋提、阿那律等王子信任。佛陀回乡说法期间,王族让他为佛陀理发。优波离受宠若惊,因怕出现差错,剃头极度心念专一,在佛陀恰到好处的点拨下,竟然证得了四禅境界。

当时,跋提、阿难、阿那律等诸王子相约出家,就瞒着亲属叫来优波离,让他为自己剃除须发。优波离见诸王子出家,羡慕不已。他那时并不知佛陀是不分种性,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所以因自卑为贱种,不能与诸王子同去而悲伤落泪。阿那律误认为他在在为失去主顾后,没有生计而担忧,就号召诸王子将随身戴的珠宝饰物全部布施了他。

诸王子高高兴兴走后,优波离难耐出家之心,决心就算是死也要请佛陀收下自己。于是,他把王子所赐随手一扔,追随佛陀去了。

佛陀先为优波离剃度,七日后才为跋提王子等剃度。按照僧团的规定,新出家众应向师兄顶礼。在佛陀的教导下,诸王子均恭敬向优波离顶礼。以此因缘,诸王子高傲之心被破除,优波离也克服了自己的卑慢,都成为堪能修行的合格法器。

优波离在出家的当年,便证得了阿罗汉果位,成为僧团中备受尊敬的长老比丘。优波离无论是证道前后,一直注重行住坐卧的威仪,对佛制戒,乃至最微小处都能谨慎护持不犯。

优波离在各处弘化时,同样严格的要求同修、弟子。修行好的人往往因此衷心景仰他,而有些懒散的比丘反而嫌他多事,处处与他作对。佛陀得知后,非常不满意,便召集诸比丘,反复强调戒及持戒比丘的可贵,并严厉呵责了对优波离无礼的出家人。

随着僧团的壮大,修行证果的人固然越来越多,世间习气重而犯戒的人也多起来。为调节纠纷,为僧众作忏悔羯磨等事,优波离义不容辞,他一生在这方面分担了佛陀大量的法务。

对于戒的内容、精神,乃至最微细处,优波离也时时请教佛陀。在整个僧团中,除了佛陀外再没有比他更精通戒学的了。因此,在佛陀涅槃之后,结集三藏时,众人公推他为诵出律藏的比丘,因此被称为“持戒第一”。 

 

密行第一罗睺罗尊者

罗睺罗尊者是佛陀的亲生儿子,当佛陀成道后回乡说法时,佛陀当年的妻子耶输陀罗为挽回丈夫的心,要儿子去父亲哪里要遗产。罗睺罗果然按照她说的做了。一次当佛陀入迦毗罗卫城乞食完毕,返回尼拘陀林时,罗睺罗一直跟在后面请求施与遗产。

佛陀领着儿子回到林中,对他说自己没有世间的财宝,但却有更为珍贵的法宝相传。于是,便让目犍连为罗睺罗剃头,让舍利弗作了他的亲教师。就这样,罗睺罗成了佛教史上第一位沙弥。

罗睺罗虽然出了家,但孩子调皮的习性却不改。有时会戏弄来参拜佛陀的信众,当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说在耆阇崛山;佛陀在耆阇崛山时,他又说在竹林精舍。后来,佛陀听说了这些事,就严厉的呵斥了他。并以盛污水的盆子没人顾惜为喻,让他明白道德败坏的人是不会受到尊敬,不被重视的。罗睺罗经此一番教诫,再没有犯类似的错误。

此后,罗睺罗渐渐走上了修行的正轨,年满二十时又受了具足戒,成了比丘。他更加精进的默默修行,但却一直未能证果。

一天,佛陀和罗睺罗一同入舍卫城乞食。在路上,佛陀针对他当时的状态,专门作了诸法无常的开示。罗睺罗听后突然生起修行觉受,便中止行乞,一人独自静处,在结坐思维时,终于对佛所开示的般若之理生起定解,证得了阿罗汉果位。等佛陀乞食回来时,他便满怀欢喜地顶礼。佛陀一见即知他已证得圣果,不禁赞叹:“在我的弟子中,你是密行第一了。”这即是罗睺罗被尊为“密行第一”的因缘。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